|
重庆2010年规划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1) |
来源: 时间:2003-05-16 |
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重庆市拟打“水运牌”。为此,重庆市有关部门制定了《重庆市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力争在5至10年内,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
战略意义
作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长江横贯整个重庆,全市40个区(市)县中70%以上依水而建,通航河流30条,总里程3004公里,具有天然的运输资源和辐射西南的区位优势。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重庆市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水运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目前还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就是以发展重庆、带动周边和实现共同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结构调整和实施信息化战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体系,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航运支持体系的全面升级;完成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水运业的整体素质、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航运效率显著提高,航运安全明显改善。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庆市计划实施了多种战略。以共同发展战略、一体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和集装箱多式联运战略,建立航运信息交易系统,向客户提供一体化、集成化和信息化服务,实现江海联运,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发展综合物流服务,提高空间辐射范围和对客户的吸引力。扩大航运市场规模,加快培育航运大市场,促进西部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具体目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主要航道的通航能力。该计划总投资190多亿元,规划重点项目11个,改善航道长度538公里。到2010年,使长江干线航道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下降30%左右。
以及寸滩港区建成为标志,形成重庆主城和万州2个主枢纽港,以涪陵、江津、奉节、合川、彭水5个重要港口为中心,建成以县城中小港口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港口群。总投资近45亿元,规划重点项目49个,码头靠泊能力达到3000吨级,港口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200万人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TEU。
实现航运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实现船舶客运旅游化,货运大型化和专业化。对水运企业,以行政调控手段,“淘汰一批,转向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实现运力和运量的基本平衡。坚持扶优抚强,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鼓励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航运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以7至10家优势航运企业为主导的新的企业结构体系。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航运完成的货运量逐年增长,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0%左右和40%左右,成为外贸货运的主通道,比例稳定在80%左右;使重庆周边地区经过重庆市辖港口中转的货物吞吐量,占重庆市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比例达到60%左右。
客运以旅游为主,发展500客位左右的长江三峡观光船,其中涉外旅游客运发展100至200客位的高档旅游船为宜。2005年客运以技术改造,提高档次为主,2006以后年需新增运力7200客位。货运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含商品车滚装船和载货汽车滚装船)、液体化工船、大型自航船及顶推船队。
资金保障
为了支持这一远景规划,重庆市还制定了相应的投融资政策。因为航道及港口设施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应争取国家投资,或纳入国债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航运基础设施的投入。而航电枢纽工程是集防洪、水电、航运、水利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则应该由政府及受益各方共同投资,发挥综合效益。至于经营性港口码头,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股份制经营,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利用国债和外资、贷款等多种方式建设。
另外,关于港区和航道建设所需用地,享受和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本建设同等的优惠政策。向有关部委争取5000万元,市财政每年也补贴3000万元,建立“重庆市拆船专用补偿基金”,鼓励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船舶主动退出市场,并对拆解船舶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向重庆境内通航河流上建设的航电综合开发工程,收取其营运收入的3%,用于航道养护管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