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报刊零售市场开放 小书店难敌国际出版商--(1) |
来源: 时间:2003-05-15 |
从5月1日起,中国将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的零售业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已经有60多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设立办事机构。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压力,国内的书报刊零售企业将如何应对?是挑战还是机遇?日后将见分晓。
据统计,目前我国书刊发行市场上有7万多家书报刊零售和批发的企业,2002年,国内书报刊市场零售总额超过了1500亿元,其中图书1000亿元,报纸200亿元,期刊300亿元,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但我国的人均购书支出还不及欧美的10%,中国的书报刊分销市场极具发展潜力。
市场门槛可能会加高
据了解,中国正采取应对措施,计划通过培育一批发行集团、大型书、报刊连锁经营企业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市场处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外资要进入广东市场的迹象。但据一位负责人透露,广州市书报刊零售的进入门槛可能会提高,目前的注册资金是10万元,而这一标准有可能提高。
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出版物市场处的李永祥处长介绍,目前广州市书报刊零售点约3000多家,管理上还比较零乱,按照规定,报摊的注册资金为10万元人民币,经营申请人应先到各区文化局领取《广州市零售报纸经营许可证》,然后到各区工商局领取《个体营业执照》,方能营业。但目前大部分的报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目前,全球各大出版商正在积极地办理相关进入手续,包括英国的郎文培生集团、美国的麦格劳希尔、日本的白洋舍、新加坡泛太平洋有限公司等。据了解,德国的贝塔斯曼和香港的泛华已经试水。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进入,虽有其优势,也有其担心的问题。
民营企业广东学而优图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批发零售方面有三分广东市场的优势。其总经理陈定方认为,外资进入可能有两种方式:连锁经营或大卖场的形式,但连锁经营的可能性较大些。
外商虎视眈眈
外资对中国的国情不大了解,尤其是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及图书市场运作模式,会有两大因素制约外商的发展:一是物流问题,中国目前的物流配送模式可能也是他们担心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目前国内的出版社有五六百家,一半以上在北京,而在广州的出版社只有一二十家。这样就带来了物流上的一个难题。图书生产有其特殊性,只能由固定的出版社出版发行,不像面包,可以就地生产,如上海产面包、武汉产面包;所以书店经营还需考虑其物流成本。这同样是外商进入时会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此外,可能还会担心一些人际层面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国外一些知名的书报刊零售商资本雄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管理上都是国内的一些企业无法企及的。例如美国著名的巴诺图书连锁店年图书销售总额在30亿美元以上,在全国开有上千家连锁店,其中一些大的单个连锁超市图书种类在20万种以上。而在我国,一些最为知名的民营书店所开的连锁店也不过是十几家,单个店的种类一般也不过几千种,而营业额也不过数千万元人民币。
广州日报/刘宏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