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会展趋向专业化--(1) |
来源: 时间:2003-05-14 |
近年来,随着“物流热”的持续升温,物流会展也热度不减。但有些展会内容芜杂,缺少特色和差异。这样,不但专业厂商会前难以选择、会后难见成效,展会自身也很难形成品牌。
据悉,即将举办的“首届物流信息技术演示暨洽谈会”将努力改变这一局面,在专业化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为详细了解此次演示会在专业化方面的思路和举措,记者于近日采访了承办单位北京中物联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进军、北京中战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坚先生。
记者:沈总,您好。据报道,本次演示会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您能否介绍一下,北京中物联会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关系?你们承办展会有哪些优势?
沈进军:北京中物联会展有限公司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全资子公司。联合会作为这次演示会的主办单位,最大的优势在于品牌。众所周知,2001年,根据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物流的发展与采购制度的变革,以及流通现代化的要求,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民政部批准,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由于我国物流企业多从物资流通企业转型而来,因此凭借多年来在流通领域的资源优势,以及几年来为行业做的大量工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赢得了物流企业的信任与拥戴,无可置疑地成为业界最具权威的行业机构。从2001年开始,国内多家展览公司纷纷与我会合作,邀请我会作为区域物流展会的主办单位,充分显示了我会的品牌价值。
其次,对行业的透彻了解,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近年来,我们对国内物流展会做了认真调查研究,采访了不少物流企业,结果发现,相当一些展会并不理想,规模小、大企业参展少、展商回报率不高是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调研工作没做好,盲目上会。现在东部地区几乎每个省会都有物流展,沿海地区有很多非省会的城市也搞物流展。事实上,很多地区物流刚刚起步,对物流设备与技术的需求还不足以消化一个展会的供给。因此,这种展会就很盲目。由于物流展会过多,超出市场需求,很多展会的效益自然会出现问题。当然,有些展览公司出于跑马圈地的目的,对盈利多少并不在乎,那属于另外一回事。由于我们对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策划展会主题时十分注重针对性,就不会出现上述盲目的问题。
记者:您刚才所说的这两点优势,主要都是行业上的优势,这是别的行业机构所无法比拟的。那么,在营销上,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沈进军: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我们有策划上的优势,或者说是后发优势。物流展会开了好几年了,仔细分析这些展会,你会发现内容基本相似,几乎都是物流设备与技术的综合。在北京是这样,在上海、青岛、广州、深圳也差不多。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对物流的需求也不一样。北京没有港口,适用于港口作业的物流设备在北京的需求量就不如广州。中西部的物流业刚刚起步,软件公司去参加中西部的物流会展就不如去上海更有价值。不少展览公司没有考虑当地市场需求,照猫画虎,盲目上会,不但苦了参展企业,也使自身效益和品牌受到影响。所以,对我们来说,要吸取经验教训,在摸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寻找差异化的展会题目。
记者:差异化是竞争的主要策略之一。那么,您能否具体谈谈这次演示会与同类物流展会的差别在哪?
沈进军: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差异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展会内容和形式。先说内容。截至目前,国内物流展大多是物流设备与信息技术的汇总,还没有专门为物流信息技术举办的展会。我们把物流信息技术从过去设备与技术混杂的展会中抽取出来,集中展示,可以达到以下几个好处:
一、鲜明的差异化。这是国内第一个面向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演示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区别。
二、清晰的定位和良好的聚焦效果。刚才你提到,差异化是竞争的主要策略之一,那么,聚焦策略同样也是竞争的主要手段,能使我们准确定位。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物流信息技术,不做物流设备,使得目标客户(演示会的供需双方)能够清晰地了解我们所搭设的平台的价值。比如,搞软件设计的技术人员,对叉车、升降机、托盘等传统硬件设备不感兴趣,如果让他参加设备与技术混合的展会,肯定不如参加像演示会这样的专门的技术展会目标更明确,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同时,聚焦策略还使我们能够汇聚起业内顶尖专家,共同研讨行业需求,使我们的论坛成为业内权威的声音,使演示会成为业界著名的盛会,这将非常有利于演示会品牌的树立。
第三,聚焦策略还将使演示会顺应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点非常重要。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是未来展会的必然趋势,而专业化是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前提。
下面再说形式。本次演示会着重体现演示二字,在会名上就体现出鲜明的特色。此外,还有供需双方的论坛,将集中探讨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需求与供给,为物流企业与软件供应商提供重要的信息,供其在制定营销及研发决策时参考。
记者:说到专业化,可以看出您的策划苦心。可是,您有什么依据认为您的专业化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同?
沈进军:我们的策划,不是靠空想,而是建立在严格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的。前面已有描述,这里不再重复。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为了开好这次演示会,我们专门跟一些大的物流企业和软件公司进行了沟通,对方均表示出强烈兴趣。以中外运为例,本身有一套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他们非常关注新技术的出现。他们把这样的演示会看作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寻找更佳合作伙伴的良机。再如中邮物流,今年将要上一套信息化系统,他们也把这次演示会视为一次寻找合作方的机会。现在是买方市场,作为卖方的软件供应商,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专业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我相信,本次演示会会必将满足市场需求,使供需双方实现双赢。
记者:蒋总,你好。作为我国第一代物流博士和本次演示会的主要策划人,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物流项目规划、物流流程设计方面的工作。您能否根据您的成功案例,介绍一下目前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以及策划这次演示会的初衷?
蒋坚:首先,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们应对现代物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物流实践,我认为现代物流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现代物流的本质是系统、现代物流的作用是均衡、现代物流的功能是整合、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信息。我们考虑物流问题,都是用一个从开始到终止的物流系统作为限定边界。均衡来自系统优化,优化产生边际效益。一个物流服务体系内的服务功能要素需要动态调整,不断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而上述所有这一切,必需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使物流组织有效、物流目标统一、物流活动有序、物流界面协调。因此,我们筹划这次演示会的目的和初衷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二是尽快发现和培育一大批为现代物流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主流物流 供应商,荟萃他们为各类企业提供全面物流解决方案的好思想、好思路、好方法,为各类企业物流升级奠定基础;三是尽快启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市场需求,用物流信息化需求促进整个物流产业的尽快发育。
下面回答你的另一个问题。关于目前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我认为我国的信息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我国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产业的应用现状,基本可以说明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物流产业在我国是个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今年3月,中国计算机报让我预测我国物流市场热点趋势时,我谈了八个观点,一是第三方物流是我国物流市场当中最大的热点趋势,二是工商企业采用外包模式将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主流趋势,三是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与产业、企业发展结合将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生存趋势,四是跨国采购集团、国际物流企业在我国加快战略布局将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国际竞争趋势,五是我国传统物流企业改组、改造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整合趋势,六是物流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升级趋势,七是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将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就业趋势,八是会展经济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服务经济趋势。上述这八个方面,除了最后两个与信息技术没有直接关系,其余六个方面与物流信息化直接相关。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我国物流市场对物流信息技术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开始起步,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到各类企业之间却缺少一个全面解决方案的咨询过程,我们称之为战略筹划与咨询。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物流信息化就是物流软件化。您对此有何看法?
蒋坚:物流信息化不能简单理解为物流软件化。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其实质是固化了一套好的管理思想,而这套好的管理思想又来自于对底层工作流的管理。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之所以有微软、IBM、甲骨文、戴尔这样一批世界级的软件及计算机企业,主要与之对应的还有一批像麦肯锡、兰德、美智管理咨询、标准普尔及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这样的跨国管理咨询企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信息产业当中软件业、计算机业、信息技术与管理咨询业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我们这次演示会要求参展厂商提供总体解决方案框架和应用案例,其目的就是要看一看这些IT企业是否具备或是否已经整合进来管理咨询的能力。我们不赞成将个案解决所获得的有限管理经验,作为标准模式进行广泛推广的软件业惯用的作法。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当我们为企业规划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我们曾发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督导机制需要重新设计。在企业组织设计方面,在企业与企业的界面上有时需要进行虚拟组织设计,在企业获得外部职能方面需要进行网络化组织设计,在企业跨边界运营方面要进行战略同盟设计,在分拨环节实时型企业组织表现的比较有效率,在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往往给企业带来变革。特别在流程再造方面,我们终于认识到,创新设计一个有效的底层工作流,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体制,对企业物流各个环节、各种职能进行组件化处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均衡的、高度整合的,对客户做出快速反应的物流系统,这样的物流系统才能真正产出第三利润来源。这也正是“泊来”的软件不好使的根本原因。如果在底层工作流方面对“泊来”软件进行适应开发,我认为也会好使。而产生这样效率化的物流系统,还需要系统构建以后,对知识进行管理,分拆价值链、整合供应链,对外部职能进行并购活动,对企业内部进行准时制、敏捷化、柔性化处理,在生产环节进行同步、并行、集成化处理。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敢向我们的客户提出上马MRPⅡ、ERP、产品数据管理和协同电子商务。在这个观点上,我用的语言可能多了一点,但归结为一句话:规划信息系统必须先做解决方案,要有一个战略筹划与咨询这样一个过程。
记者:您在物流领域研究多年,对物流最新的认识是什么?
蒋坚:就是跳出物流看物流。我自己曾经有过一个困惑期,特别是在刚刚开始读博士课程和深入研究物流的时候。当时觉得什么都可以划到物流范围里来,可是在研究特定的对象时要么太具体,要么太抽想。谈客户的时候,要么老总不感兴趣,要么员工不好操作。经过大量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个使老总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物流话题,这就是物流的战略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营盈利模式的提法。我曾在美国物流管理年会、亚洲物流论坛与国外同行交流过这个观点,国外同行也深有同感并获得反响。当时我举了这样几个案例,微软、苹果和莲花同为IT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三家企业价值相差不多,微软的市值为30亿美元、苹果40亿美元、莲花10亿美元。但是到1998年,微软达到2200亿美元、苹果仍为40亿美元、莲花为30亿美元。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Schwepps,思科与Bay网络,通用电气与西屋、联合技术,耐克与锐步等等的分组对比当中。这些同行业企业都在某个时间点上产生价值极化,例如,微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价值极化拐点一路走高,而苹果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从物流的观点来分析,微软通过价值链分拆得到了多条供应链,使其获得企业价值能力产生突增,突增的力量来自市场、投资者、知识资本的认可,这种认可产生了推动企业价值走高的推动力量。其它分组情况,也有物流因素作用。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得到启发,可以将物流模式作为企业获取价值份额而非市场份额的关键性力量。最近,我们也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已经在同行业企业上市公司分组对比当中发现了具备这种能力的好企业。可以有根据地认为,物流战略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营盈利模式这样一组物流模式组合的运用,是识别企业今后能否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好的判断标准,是企业获取价值份额的最好方法。物流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物流战略筹划与咨询是这一切前提的前提。
记者:蒋总,听了您的介绍,我感到深受启发,您的这些研究成果应该多向企业讲讲,使企业获得价值。
蒋总:谢谢您的评价。我想还是先请我们的参展企业们好好讲讲。他们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一整套完整的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这次演示会上,我的工作主要是向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推荐他们。演示会以后,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他们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也建立这样一种战略同盟关系,形成网络化的虚拟企业组织,我本人愿意参与其中工作。
记者:非常感谢沈总,今天的采访使我了解了这次演示会的情况,我将尽快将采访的内容发布给媒体。
沈进军:欢迎媒体对我们这次演示会给予高度关注。在此,我代表演示会主办、承办单位对媒体表示衷心感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