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业上演资本大逃亡 |
来源:中国物流联盟网 时间:2003-08-01 |
家电业从来就没有平静过。特别是近段时间,高路华6.4亿元的假账风波未平,又爆出乐华的第一大股东在香港清盘的消息,中间更穿插着业内惯常的口水战、明星秀、股权转手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实在热闹非凡。那么,让我们抛开这些表面上的热闹与喧嚣,看一看这背后的资本流向,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多家家电企业相继退市
6月24日,一次股东大会决定了上菱电器(600835)将彻底向家电企业告别。“股东大会主要是两项议程,一是更名,二是对公司章程进行相应的变更”,“其实主要目的就是一个:改变我们作为家电企业的形象。”上菱电器证券部的邢晖华对记者说。
早在十几天前,上菱就发布了悬赏1万元的有奖征集更名启事,称公司从1997年以后逐步淡出了以上菱冰箱为主的家电制造业,2002年,彻底完成了向机电一体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的转型,形成了以电梯制造业为龙头,冷冻空调设备、印刷包装机械、人造板及人造板机器制造业等并举的产业格局,鉴于公司经营范围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现有名称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决定更名。“现在的公司名已经定为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名称也相应地改为上海电气和电气B股。”
按邢晖华的说法,从1997年开始,上菱的冰箱业务就出现了持续亏损,因此在资产置换的过程中,冰箱业务被逐渐剥离出去。2002年底,上菱更是以1000万元的价格,将其原用于冰箱生产的闲置固定资产转让给了科龙,目前只有下属的子公司上菱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在少量生产上菱冰箱,并且公司在其中只占19%的股份,冰箱业务已经不在上菱电器主业之内。而电梯制造业已成为公司的龙头产业,2002年,电梯制造业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的79%和87%。
其实,从家电产业退出的远不止上菱一家。今年2月份,福地科技(000828)发布公告,称为彻底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公司拟以整体彩管资产及其他资产和负债与东莞市新远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的莞深高速一二期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置换。这样,福地科技将退出作为彩电生产核心部件的彩管业务。而就在一个多月前,ST小鸭(000951)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小鸭集团在前期与中国重汽集团初步接触的基础上,正在进行股权转让的意向洽谈,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对于重汽重组小鸭,业界的一个共识是:两者分处不同的行业,业务差别太大,重汽之意显然在于借壳。这意味着作为家电类上市公司的小鸭将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家汽车企业。
与上述企业相比,高路华和乐华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高路华自去年上演董事长黄仕灵与总裁陆强华的“黄陆之争”后,前不久又爆出了数额高达6.4亿元的假账风波,所谓的新高路华神话就此破灭。据记者前不久赴广东江门了解,高路华已基本停产,目前只剩下人事部门在对员工进行安置。日前,乐华最大的股东香港长城数码广播有限公司(0689.HK)因负债超10亿港元,严重资不抵债而被清盘,乐华集团也背负着高达8亿人民币的负债,来自国内和香港的近10家企业已相继就欠债问题向广州乐华、清远乐华等相关企业提起了诉讼。或许,乐华也将步高路华的后尘。
多元化幌子下的资本转移
企业的整体退出,自然会造成行业资本的流失,但家电业的资本更多地是在一些企业所谓的多元化的幌子下流走的。
前不久,一则美的准备在未来5年内斥资17亿元进军汽车产业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美的对此事不置可否,但美的董事长何享健前不久曾亲赴长沙客车考察并与三湘客车有过接触却是不争的事实,再联系美的曾与柳州五菱及云南多家汽车企业进行过接洽的传闻,看来美的准备进军汽车产业之事并非虚言。
美的还在运筹之中,春兰和新飞却早已展开行动。1997年11月,春兰以7.2亿元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成立南京春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涉足汽车产业。今年5月初,又传出春兰将要和日野合作,各占50%的股份合作主要是在南京建厂,准备生产重型豪华卡车的消息。据称,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已在南京春兰汽车制造厂一侧征地300亩,准备建设一个世界级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5月底,新飞也宣布其冷藏车已实现了批量投产。新飞的冷藏车项目自去年开始进行投入,计划分三期共投资一亿元,按照新飞设想的蓝图,到2004年年底第三期工程完成后,年产能将达到一万台。
在汽车之前,家电企业投资的热门当属手机。1999年,在原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首批确定的9家手机生产定点企业中,就有TCL、厦新、海尔和康佳等4家家电企业名列其中。TCL和康佳在手机项目上的一期投资均为2个亿,厦新从1998年至今在手机项目上的投资也已超过2亿元。此外,海信在手机项目上的总投资高达4个亿,熊猫、澳柯玛、奥克斯等也纷纷进军手机产业。前不久,创维董事局主席也透出准备进军手机产业的风声,据称,创维进军手机产业将一举掷下15亿元重金,并准备拿其中的10%到20%资金进行收购。
此外,金融、地产等领域也成了家电企业转移投资的热点。张瑞敏曾表示,在金融领域,海尔一年要投入13个亿。从2001年7月入主青岛市商业银行开始,海尔在金融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动作,到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公司开业,海尔先后涉足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几乎所有金融领域。美的则于2002年8月出资2000万,与广州证券公司等共同组建金鹰基金管理公司,格力集团也以此前不久出资1个多亿控股了珠光财务公司。涉足房地产领域的家电企业更是为数众多,海尔、美的、海信等均有相应的业务。就连创维也在前几天表示准备投入2个亿打造南京的珠江路电子一条街项目。当然,家电企业的资本流向远不止这些行业,PC、医药甚至传媒都有家电企业涉足。
逐渐变浅的家电资本池
尽管我们无法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表明有多少资金被转到了家电行业以外,但有业内人士估计,仅手机产业一项,家电企业在手机生产线、研发、销售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投资估计已经接近100亿元。
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的家电业,在资本市场里却是门前冷落。记者曾致电国内多家证券公司,但发现很难找到专门研究家电行业的分析人员,不是根本没有就是早段时间已经转去分析别的行业了。一两个现在还在研究的也对记者表示,他们主要分析的是另外的行业,家电这块只是附带着关注一下。一位证券分析人员对记者道出了个中原因:“你们新闻界可能觉得家电行业事情不断,但对我们资本圈的人来说,家电行业已经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了”,“原因很简单,资本已经不往那边流了,还有什么好分析的?”
如果把资本比作是水的话,那么在家电行业这个资本池塘里,水平面正在逐渐下降。一位业内人士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了良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除了几大国际家电巨头还在为布局谋篇进行投资外,便再也难有大额的资本从外面流入家电行业。相比于全盛时期每个省市都有一两家彩电生产企业,各路资本争相涌入家电产业的盛况,家电行业的语境早已发生了变化。经过这些年堪称残酷的厮杀竞争,家电行业的利润水平之低也是人所共知。这不仅使得其他资本失去了流入家电行业的兴趣,更影响了行业自身的资本造血功能,同时,这也是家电业资本向外流走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边是水源几近枯竭,另一边却是大量的水在往外流,池水怎么可能不变浅?
家电品牌淘汰赛开始,最多剩5个?
所有的在家电行业外进行投资的家电企业都把他们行动的原因解释为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单个企业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毕竟,企业就是一个投资的单位,资本是逐利的,家电行业没钱可赚,自然会转去其他有钱可赚的行业。但对于家电行业来说,这却在昭示着一种趋势。
“家电行业的品牌淘汰赛开始了。”帕勒咨询的罗清启不无幽默地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国内目前的家电市场正在经历一个与50年前美国家电市场相类似阶段。大约半个世纪前,美国也是家电品牌林立,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市场竞争之后,现在只剩下了GE、惠尔浦、美泰克等少数几个品牌。而欧洲与日本的家电品牌也经历了类似的由多到少的过程。罗清启表示,国内家电行业的资本转移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的资本转移主要还是在家电行业内不同产品之间进行的,正所谓“吃完彩电吃空调”。但是目前的这一波资本转移却主要转向了家电行业以外,这表明一些家电企业已经心生退意,行业的品牌淘汰开始。
持类似观点的人应该不在少数。美的董事长何享健在前不久召开的2002年度股东大会后曾表示,家电业目前的无序竞争不会持续太久,三五年内将面临大洗牌,估计届时将只会剩下不超过10家的大型家电业集团。
尽管许多家电企业都不愿承认他们准备退出家电业,但至少,他们正在逐步淡化自身作为家电企业的形象。来自春兰的数据显示,在春兰的两大块业务中,家电占总业务的60%,自动车占将近40%,其中,空调占家电业务的70%,汽车占自动车的80%,换句话说,春兰的老牌支柱产品空调的业务量只比新兴的汽车多10个百分点。TCL、厦新、康佳等的主要利润来源也都已转到了新兴的手机业务上。而上菱、高路华等完全从行业退出,则更加凸显了这种趋势。
全球制造中心的转移给日本带来了索尼等6个世界级家电品牌,为韩国带了三星和LG两大家电品牌,那么又会为中国留下几个名额呢?“我估计最多有5个!”罗清启非常肯定地回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