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预测,2005年中国的零售市场将达到5.8万亿元到6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比上年增长8%-11%。而中国商务部预测2010年中国零售总额将突破8亿元,2020年突破20万亿元。就是在这么大的市场里面,排名前30位的零售商(包括8家在华外国零售商)却只占全国消费市场的7.1%。而美国前6位的零售商占全国消费市场的18%。
但并“不是说市场潜力大就容易取得成功,”专业研究人士在乐观之余警告说,“对许多全球性的零售商或者消费品公司来说,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单一的大市场。”国内民营连锁超市的逐渐成熟状大、国营百货商场的连横扩张、外资超市高调加速,中国零售终端硝烟密布,竞争格局已然摆开。
地头蛇百货商场VS连锁大鳄
2004年年底的一日,南京市繁华的新街口商圈,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商)董事长胡晓军在董事会会议再商如何把百货连锁进行到底。此前,中商在相继收购江苏三家百货商场之后,将并购之手伸向了山东济宁市。国营百货商场连锁在九十年代关州亚细亚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纪元。
中国百货业的老总认为,让外资零售巨头对中国市场望而生畏的,并不仅仅是如何木土化,而是进入门槛。理由是:零售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限长的产业,投资一个具有3-4万平方米的百货店至少需5亿元的资金。另外,国内企业早已将中心市区的“风水宝地”占为己有。
事实上,像连锁便利店一样,国外的百货连锁正在步步为营,蚕食中国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百盛、太平洋、连卡佛、伊势丹、香港新世界等外资百货纷纷进入大陆中心城市,并迅速占领中高端市场。对外资企业的掉以轻心,也许会使国内百货连锁在“温水”中不知不觉地死去。
同样的,国营大型百货商场开始突破单体商场,连锁经营,发展为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百货集团。问题在于,百货连锁之链如何环环相扣?
回首上个世纪九十年人,郑州亚细亚曾经带给国人一种全新的购物感觉,从1993年亚细亚四面出击,南下广州、昆明,北上北京、天津,东进上海、福建,西至成都、西安,至1996年在全国各地就建立了20多家连锁店,再到年8月15日,亚细亚流星般地陨落了。几年间,亚细亚从快速扩张到债台高筑到瓦解。南京中商是否正在重蹈“亚细亚”之路呢?
国内百货连锁研究专家李正明认为,目前国内百货连锁企业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二是资本功能不强。不少国内企业采取所谓“联销”,资本由厂商承担,商业不承担风险,百货业自营比例不到20%。上海的商业资金年周转仅6次,而国际跨国连锁公司平均年周转在20-30次。三是对商品研究能力薄弱。世界各国大型商业企业十分重视商品研发,对自营商品具有较高的控制力,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使得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从而起到拉动需求的作用。在关系到现代百货连锁生存的这些命门?上南京中商似乎还有欠缺。更为可怕的是,像中商那样,国内的百货连锁企业很少考虑开发自有品牌。
如果说百货连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有成功的案例可循的话,那么像中商这样跨区域省区的百货连锁还有待市场的考证。
连锁超市的瓶颈
这几年发展最快的连锁业莫过于家电连锁,目前连锁家电业态仍处于高速发展、跑马圈地时期,苏宁、国美等巨头之间的竞争尚不激烈。国美、苏宁、大中、永乐、五星等大型家电连锁商自今年五一当天创出开张70家新店的历史新纪录后,扩张脚步并没有减慢。仅北京一地,家电连锁店已突破90家,据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将突破150家。家电连锁企业普遍认为,跨国连锁巨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是因他们规模够大。因此,只要迅速扩张,多占地盘,供应商就会和消费者一起涌入。
苏宁在2005年门店数量翻番增长,96家扩张到200家左右,快速扩张所带来的公司多门店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不足日渐突出。片面地追求规模化,极力地扩张圈地,已经使这些连锁超市后继无人。沃尔玛等连锁巨头虽然门店都在数千家以上,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却是在人才积累、管理创新上,每进一个新的市场,他们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分析。规模大,只是这种竞争力带来的一个结果,而且只是表面现象。
我国家电连锁疯狂扩张引发业界隐忧,日前有市场专家警告,店长的培训速度决定店铺扩张的速度。与目前这种疯狂的开店速度不相称的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在人才储备、资金、管理等组织能力方面都显得相当薄弱,有些家电连锁商不会走就想跑,势必要摔跟头。同要瓣,百货连锁也好、超市连锁也好,人才都势必成为发展扩张的瓶颈,影响着分店的增长与竞争能力。连锁超市因为其连锁的效应,一旦有坏的事件发生,其连锁效应也是一样的。
沃尔玛进入中国10年才开始发力,是资金不足?是经验不足?还是管理水平不到位?这些都不是,一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更多的则是适合的人才储备不到位,所以迟迟没有发力,养精蓄锐的结果是基础打的牢,不会被点风吹草动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