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连锁企业连锁难 |
来源:工人日报 时间:2003-08-26 |
日前,一项对海南省连锁企业的调查显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海南省连锁经营,不但遭遇到五六年前国内连锁巨头起步时的政策制约、资金困难等,还面临着岛内市场小、信息滞后、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面对国内外零售巨头将要上岛抢滩,海南本土企业欲完成岛内连锁业“圈地运动”,困难重重。遭遇“政策之手”
1999年底开业的万福隆超市明珠店,是海南省第一家大卖场,其第二家店去年开业时,采用了内地已经普遍采用的连锁超市的组织管理模式,即设立总部和门店两级管理系统,由总部统一管理、统一财务、统一采购等,而门店店长只需执行总部指令,管理好卖场服务和秩序即可。
不过,万福隆的这套组织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却遇到了挑战。当该公司按计划开设三亚店时被告知:由于新店与明珠店不属同一管辖区域,新店必须单独进行工商注册,相应的各种税费等也只能独立核算、独立缴纳。然而,一旦各个门店独立核算,连锁业的规模效益将无法体现,当初确定的蓝图无疑会成败笔。
同样的问题,也落在已拥有28家连锁门店的海南三叶大药房身上,其分布在海口、三亚、琼海、儋州等市县的药店按照有关政策也被要求必须“独立核算”。这种做法显然会制约这些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
当本土企业连锁发展受到制约时,在海口开业的肯德基却享受了不同的待遇。这家世界连锁企业通过努力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同意,使其分布在中国各地的连锁店只需在当地交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则由其深圳总部统一负责交缴。
其实,鼓励连锁企业从地区走向全国,国务院原体改办和原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8月12日就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解决连锁企业在不同地域扩张时遇到的工商注册、税收管理等问题。今年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再次重申了这一措施。但海南本土连锁企业表示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尴尬的“配送中心”
除了政策上的尴尬,海南的连锁企业还面临市场过小和信息落后的难题。作为连接采购、运输、成本控制、库存管理、卖场等的配送中心,无疑是连锁超市的核心部门,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其先进的配送中心支撑起全球4000多家门店的销售。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关于本地的零售企业雄心勃勃要建立配送中心的想法,很多连锁超市均称其已组建了配送中心。
然而,要组建一个配送中心绝非易事,首先是投入巨大,而且要有足够大的业务量支撑其运作,否则配送中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吃钱机构”。上海联华、华联均是在门店数达到数十家时才组建配送中心,但依然亏损运营了相当时间后才进入盈利阶段。海南省内超市和市场的规模能支撑那么多“配送中心”吗?
在日前举行的调查会上,当地一家知名连锁超市的负责人揭穿了“皇帝的新衣”,这位负责人坦承,因为一些原因,该企业的确也建立了一个所谓配送中心,但仅仅是挂了一块牌子而已,旗下仅有几部车负责送货,似乎称为“送货组”更为贴切。而在内部,公司从成立至今也没有承认过有这么一个机构存在。
这位负责人认为,目前就公司的销售额要想成立一个配送中心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寄希望于岛内供货商及其他物流企业,就现在看也不现实。比如其位于三亚市区的门店,就经常因为断货影响销售,如果要及时补货,由于量小,也非常不经济。连而不锁易生弊端,政策也罢,市场也罢,这些毕竟还可看做是“外部因素”。日前的调查会上,有业内人士指出:本地企业在实际操作上的不到位,也卡住了自身发展的脖子。
与万福隆开第一家店就搭建好组织管理模式不同,省内另一拥有10余家门店的食品连锁店走了一条相反的路。据该连锁店的一位店长介绍,该店采取店长负责制,即每个店进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仅在门店形象、采购上进行统一。这位店长说,为此,在统一进价的基础上,门店有时不得不根据各个店的实际情况对价格进行调整,比如进价均为40.5元的桶装油,在一些店可以卖到43元一桶,但在这位店长的店里只能卖到41元。但这样一来,该企业的连锁经营无疑成了“连而不锁”。
有业内人士称,这种模式与承包经营本质相差不大,在门店数量不很多的情况下,或许比总部统一管理要出效益,但承包经营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个体利益的驱动有时会对整体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而最终不利于连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
|
|
|
|
|